搜索图标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亮相,构建绿色法治新体系

发布时间:2025-06-03

作者:新闻中心

你有没有想过,当法律遇上大自然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2025年4月27日,一个重磅消息震惊了整个法律界和环保界——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法典(草案)》首次亮相,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。这部法典,是我国继民法典之后,第二部以“法典”命名的法律,它的出现,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诞生背景

生态环境法典的诞生,并非偶然,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,形成了丰富的理论、制度和实践成果。为了将这些成果以体系化、法典化的方式确认下来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。

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,是对现行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、编订纂修、集成升华的过程。它将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、环境影响评价法、清洁生产促进法等30多部生态环境法律,进行全面的编订纂修,纳入法典之中。同时,还将有关流域、区域、自然资源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、生态系统方面和循环经济、节约能源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规范,择其要旨要则纳入或者体现到法典之中。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五大亮点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首次亮相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那么,这部法典究竟有哪些亮点呢?

亮点一:首次以“生态环境”命名法典

生态环境法典是我国首部以“生态环境”命名的法典,在世界环境立法法典化历史上也是首次。这一命名,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,也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。

亮点二:首次以中国生态哲学建构法典逻辑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共分五编,依次为总则编、污染防治编、生态保护编、绿色低碳发展编、法律责任和附则编,共1188条。其中,总则编和法律责任编属于总体性规定。法典编纂的体系化特征决定法典必须是逻辑化的存在,以何种方式建构法典逻辑不仅关系到法典的形式与内容,而且直接决定了法典完成后的适用性与实效性。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以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生态哲学理念建构法典逻辑,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。

亮点三:系统整合30多部现行生态环境法律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是对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、环境影响评价法、清洁生产促进法等30多部生态环境法律进行系统整合、编订纂修、集成升华的结果。这些法律的整合,将使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体系更加完善,更加协调。

亮点四:适度法典化的编纂模式

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目前采取了适度法典化的模式,编纂工作分三类情况分别处理。第一类情况,将现行的环境保护法、环境影响评价法、清洁生产促进法等10部法律经编订纂修,全部纳入生态环境法典。法典编纂出台后,上述法律不再保留。第二类情况,将现行有关流域、区域、自然资源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、生态系统方面和循环经济、节约能源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规范,择其要旨要则纳入或者体现到生态环境法典之中。这些方面的现行法律主要有森林法、草原法、水法、土地管理法、渔业法、湿地保护法等。

亮点五:对新兴领域的引领性规定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对新兴领域做出了引领性的规定,例如,应对气候变化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,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对此进行了专门规定,这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。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社会影响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首次亮相,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许多人认为,这部法典的出台,将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一方面,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出台,将使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体系更加完善,更加协调。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化水平,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代化进程。

另一方面,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出台,也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。它将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环境保护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未来展望

生态环境法典草案的首次亮相,只是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一个新的起点。未来,这部法典还将经历多次审议、修改和完善,最终才能正式出台。

我们相信,随着生态环境法典的不断完善,它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,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。

首页 首页 产品 产品 电话 电话